名家书画作品

中国画的10大问题以及刘怀勇长卷《福海寿山图》解读

长卷《福海寿山图》局部

直奔问题。。。。。。
1
问题之一:
笔墨。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文化。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国人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呜呼!
2
问题之二:
气韵。“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中国之武术,中国之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不科学的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3
问题之三:
气势。“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4
问题之四:
境。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好多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今日之画家当深悟。还有,老禅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玄机尽在一个“境”字上。
5
问题之五:
写。“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6
问题之六:
散。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全国展一派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谁下的力气大,谁就获奖,全然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7
问题之七:
玄虚。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今日之画,大部分已缺失了中国画玄虚而深邃的境界,越画越像,越抠越实。
8
问题之八:
形。“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的越精细,描摹的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不似为欺人,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9
问题之九:
大写意。“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傻大黑粗、胡涂乱抹不是写意,可称其为简笔画。写意,是中国画美学意蕴的终极目的。
10
问题之十:
空白。“空白”不是白空,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会因此而窒息;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以上整合了中国画创作学习的十大问题,从表意上讲可能是技法与形式的问题,深入的去探讨,其实就是中国画的传统问题。创新与发展我们欢迎与鼓励,但是,创新必须是建立在承传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才是发展的,低级的、庸俗的、颓废的,新则新矣,总不会成为主流文化。当今某些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是某些名流假借新媒体泛滥的一种假象。权重者不管不问,老学者似是而非,新学者如影随形。中国画至为高级的美学追求——体道,在中国美术的至高届展上已经久违了,亦难怪方增先教授感到全身发凉。末了,我还要请一声问:“中国画出问题,谁之错耶?!”
刘怀勇书法
附:刘怀勇作品《福海寿山图》解读:

《福海寿山图》纸本,水墨设色,高241厘米,宽1420厘米。创作年代:2010年1月。
刘教授皖南写生留影
【名作赏析】
刘怀勇(1960.2月——),汉族,济南历城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大展中入选、获奖。先后出版《凹斋课稿》、《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课稿》、《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书法课稿》、《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花鸟课稿》。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创作培训中心主任,山东艺术设计学院国画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主讲导师、教授。
主题意蕴:
《福海寿山图》虽然以山水画的形式为载体,但它却并不依某一山、某一水为指向,而是从于心,取意于“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南唐宗炳高屋建瓴的提出山水画应“以形媚道”,清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画家石涛也说过“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此图力求以“中庸”的思想,追求平和、礼让、尊崇,在“境”的营造上,则大胆融入道家的思想,以泰山为意象,打造宝峰的威严、雄浑与博大,以松柏为长青,以海河为福泽,以山茗为亘古久远。山势连绵,起伏不断,溪水跌荡,海河相连,近可观群松如蛟龙探海,远可见绿树红瓦间炊烟袅袅。
大气象,大意境,大笔墨,大构图,功夫在画外,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我美学体系的人,才会有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而又暗合于古今的作品问世,刘怀勇老师的《福海寿山图》就具备了这些品质。
作品形式:
《福海寿山图》为巨幅中国画创作,在形式上不但能与主题思想相统一,还能独出机杼。1、作品采用通屏形式,共分10幅,将冗长的横式结构打破,每幅之间加一条白线,既分又合,使之丰富而具有装饰感。2、“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代表圆满的意思,“福海寿山”非10条屏不可以圆满。3、便于收藏,便于携带。4、在画面统一的大形式中,利用虚实、浓淡、疏密、繁简、燥润以及黑白灰、点线面创造画面的节奏,使所有的具体物象转化为笔墨意象,以意化气,以气使笔,笔走墨化,随着大音希声的旋律而纵横驰骋,或急如战鼓催进,或退若鸣金收兵,动若脱兔,静如处子。一切的物象,化作虚实的点画,集结成一部浩大的山水交响。山在起伏,树在拥抱,浪花在欢跳,巨浪在咆哮,一切一切,全都统摄在主峰的脉象里。大小、参差、呼应、顾盼,这些是山水交响的节奏,而整体的起、承、转、合则是山水交响的主旋律。节奏与旋律是音乐的生命,就中国画而言,则是气韵生动的所在,也是形式的设计所在。
语言结构:
语言是艺术作品最小的组合关系,它关乎着作品的风格、流派、品质,是画面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换言之,语言是作品最为本质的生命意义。
《福海寿山图》整体意蕴是传统的,那么语言的表述也一定是传统的,使之统一、和谐。该作以石涛“一画”理论为宗,强化书写精神,将“浓淡干湿、皴擦点染、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转化为“积、揉、破、泼”,在黑白灰、点线面的经营中彰显了独立的语言风格。既不失传统,又颇具现代意识,真正意义上实践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教学理念。
“积、揉、破、泼”,是继黄宾虹先生“平、圆、留、重、变”、“浓、淡、破、积、泼、焦、宿”之后又一新的笔墨语言体系。“积、破、泼”是墨法,“揉”是笔法,也是墨法。“一波三折、浓淡干湿、皴擦点染、提按顿挫、轻重徐疾”尽在一“揉”之间。“揉”是至关重要的法门,揉则合,合则化,化则通道矣。
以一治万,以“揉”化万法,是刘怀勇教授的独家法门,大家嬉言:“太极揉指法”。
刘怀勇/文

上一篇:江苏省书法同心战疫主题作品展征稿启事
下一篇:书法偶得(19)中锋的力量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