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画作品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枯笔字,字字活灵活现,成了镇馆之宝

林散之的书法创作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是因为出名很晚,所以数十年来都在寒灯苦学,因此也滋养了他的书法气、韵、意、趣,达到超凡脱俗的极高境界,对传承中华文明,为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林散之像
“草圣”林散之一生创作作品数以万计,在十年动乱岁月被烧掉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每当回首往事林老先生都会痛心疾首。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是林散之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作之一,也是尺幅、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典范,6次出版,多次制成宣传册,又多次被选为林散之书法精品集、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等书籍的封面,可见此作品的价值无可估算。
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将林散之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灵活现,个个气韵十足。中书协第四任主席沈鹏赞叹:“十分难能可贵。”此作品现在成了“林散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草书
《自作诗论书一首》释文:
以上阴影部分就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的内容。此幅枯字草书作品是作者在1980年创作的,格式为纵列横幅,规格尺寸为:145×354㎝,大约为: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这枚印章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所用纸、笔、墨为: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一流,品相十全。
下面是小编对此幅作品进行局部呈现,并一一解读。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草书(局部)
散之先生用枯笔写字可以说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书写过程中又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他会根据所写内容的变化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又会用淡墨枯笔,有时又会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混用,给人的感觉就是要达到美轮美奂、变化莫测的效果。
在这幅《自作诗论书一首》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如作品中的“图”、“作”、“认”、“中”等字的枯笔形成一种丝丝飞白,枯润相生,如白烟袅袅,徐徐升起。这些字自然朴实,苍劲有力,其势飞举。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若影若现的境界。这境界,空无中显神奇,针对不同层面的审美情趣,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其结果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的升华。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草书(局部)
林散之先生在草书创作中善于使用枯笔,从而产生“飞白书”的神奇效果,这是林散之草书的一大特色。
相传“飞白”用得最早的是在汉灵帝时代,大书法家蔡邕在观察工匠们整修鸿都门,用扫帚往墙上刷白粉时,刷过之后,见丝发露白,顿时灵感飞至,回去后创造了这种新的书体——“飞白书”。这种书体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其势飞举,如流星电闪,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影响。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草书(局部)
没有雄厚的书法功底枯笔是很难写好的,林散之先生就是枯笔高手,领悟了蔡邕“飞白书”的真谛,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整幅作品中的正文加落款一共是67个字,除“人”、“一”以外,其它65个字都有枯笔,尽管枯笔有多有少,但都能一丝丝,一缕缕紧紧相扣,清晰可见,从而集中呈现了林散之大师的枯笔艺术和草书欣赏价值。林散之的多个弟子曾评价这幅作品时说:“有一种膨胀化的张力,有一种感到向外扩张的震撼人的威慑之力。”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草书(局部)

上一篇:庄明正国画作品欣赏
下一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邮票原地谈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