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

走近经典守正创新——申万胜书法的文化境界


个人简介
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书法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著作有:《发现东方》,《目击道存》,《中国镜像》,《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全球化与中国》,《大学中庸讲演录》,《文艺美学讲演录》,《发现东方:中国文化身份研究》,《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复兴》、《季羡林学术精粹》(四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丛书》(六十卷),《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书法美学》,《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中外名家书法讲演录》,《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研究丛书》(6本),《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书法精品集》(20本),《《中国思想精神史论》(四卷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思精神》、《中国文论精神》、《中国艺术精神》)。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0余篇。
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著作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文艺现象学》,《艺术本体论》,《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丛书》九卷本,《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王岳川文集》四卷本,《中国后现代话语》,《西方艺术精神》,《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在学术上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守正创新”;提出“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方法论,关注中国文化身份研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进程。坚持书法是中国文化输出第一步。长期临习汉晋唐诸帖,尤好二王和颜书,强调汉唐气象。书法广涉诸家,对草书最用力,力求得古人用笔之意并加以当代创新。书法理论上提倡“文化书法”,坚持“走进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致力于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书法绘画作品入选多种书法集,并被海外收藏。传略载多种辞书。
元代的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中说得透彻:“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二千多?来?年的书法发展,正是一个由技进入艺、由艺近乎道的过程。就每一个书法家而言,正是通过在已经基本定型的书体中加进自己生命个性积淀,使书法艺术不??断嬗变而成为总体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书法个体创造。
一生命与精神上的经典书法情结
认识申万胜将军多年来,一直为他那军人的豪爽和书写的酣畅而感动。多年前,万胜先生送我一册《红楼梦诗句书法集》,从行笔中分明能够感到其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的走近。其后参加过很多展出,观赏过将军不同时期的作品,感到先生的书法风格在“走近经典”中渐渐发生变化,尤其在《书情画意——申万胜袁武书画作品集》,更真实地感到他书作中大气磅礴与率真自然的统一。

其后,“申万胜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申万胜书法集》同时首发。走进展览大厅,一种军人之武与文人之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典书风的精微与书家自我的笔墨精神相统一的大气象充溢展厅。展览37幅作品大多为八尺以上巨制,气势夺人。作品依据书者对书法的审美理解分为三个相关的思想递进境界第一是“追习经典”,意在通过与古代经典接气,临习历代经典法书,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其二“遥契前贤”,感怀先贤襟抱胸怀和艺术境界,从历代名诗佳篇中获得创作灵感,从中找到度人金针的艺术感悟;其三,“直抒胸臆”,将经典笔法和先贤精神作为自己创造的文化底蕴,然后直抒胸臆,书写自撰诗文作品,获得创作的大快乐大境界。三个环节互相关联,显示了万胜先生对展览整体设计的文化高度,呈现了书家传统功力和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故而,孙将军既有军人的威武刚毅,又有文人的君子风范和大家气象,堪称从政有成、治学有成、为艺有成。
二书法理论高度决定创作深度
万胜先生有自己独到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文化战略思想,他认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呈现蓬勃高涨的态势,书法家应该抓住机会大显身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推动书法艺术的更大发展,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作为国粹,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书法界仍然承担着如何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这个重大的课题。面对书法传统深厚的积淀,书法创作还是要强调在尊重传统、坚持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置身于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上才能谈创新、谈发展,这才是今天书法艺术繁荣的根基所在”。
申先生的理论对当代书法走向有明晰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追问: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是否仍然跟着西方美术实验走?是否还步亦趋地按照西方的美术规则、形式结构去追逐?是否应当反思行为书法、观念书法、现成品艺术、涂鸦艺术、构成物艺术等究竟给东方书法带了什么命运?究竟为书法注入了何等的反文化精神元素?我与申先生多次恳谈中面对了这些前沿问题,并达成基本共识:中国书法不应在美术化的道路上因袭下去,而应从自身发展本体依据出发,寻找到一条传统和当代结合的最佳道路,创生出具有东方审美意识和西方大众能够接受的新世纪书法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中创新,在走正道大道中开拓新的境界——“守正创新”。换言之,传统是首要的本体论命题,创新是在它的价值论命题。

在解决了书写理论之“道”的问题,对于书法技法之“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我注意到,申先生无论是书写《红楼梦》诗词,还是经史子集内容,都与北大书法所提出的“文化书法”精神暗合。在我看来,书法书写的内容是大文化根基——文字魔方、经史子集、名言警句、文化感悟等。细细观赏申万胜将军的书法内容,那些古往今来哲人睿智的哲诗或智慧话语,关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话语,为他的书法形式美注入了文化重量。申先生书法鲜明地表征出军人书法家对“壮美”审美境界的自觉追求,他青睐魏晋书风,上接秦汉之气象,下承宋明之书意,碑帖融合,气格洞达,将自我性情与历史文化名人书法意趣相契合,其独钟行草的潇洒开阖,在五体书体并重中追求行草的拙趣与雅致、空灵与浑厚、精细与阔大美的统一,大到丈二多屏,小到斗方扇面,都在沉雄洒脱中寓老辣生涩,结字、线条、章法、气象都道法自然不假修饰,在匠心独运中以沉雄宽博的美感面目示人。

在我看来,书法是通过一定技法的文字书写所获得的结构化的文化精神形态。这意味着:首先,书法初级阶段面对的主要是“一定的技法”,技法是书法初级阶段的表征,是到达文化大道的基础和关键;其次,书法中级阶段,则是“文字书写”中的“结构化”,是“由技到道”或“技近乎道”中介环节;最后,书法最终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境界,是超越了技法之上对“文化精神形态”的呈现——无法而至法的文化之道。申万胜先生将书法置于当代中国崛起的文化大语境中加以观照,坚持书法的文化根基性,力求在爽利的书写中内涵浓郁的书卷气,将军人的威武刚毅与文人的儒雅洒脱整合起来。正唯此,他的书法才能在运用技法中又超越技法之上,最终达到文化精神内核的书法艺术境界。
在万胜先生看来,书法的形式不仅有笔法、章法、墨法等,还有黑白对比、强弱对比、结构对比等艺术辩证法。而且书写装裱形式、文房雅趣布置、张挂的空间文化氛围等,代表了书法家和欣赏者的审美趋味和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如此,尽管书法形式技法层面是以技为主,但不难看到,这个层面仍然洋溢出浓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要素,是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非常靠近文化一端。申先生注重线条的质量和墨色的变化,精心与结字的阴阳向背腾挪避就,注重点画的八面出锋纵横使转。其结字横竖波磔,刚健爽利,方圆兼施,墨色枯润对举,在苍古与华滋之间尽显其勃勃的文人气息。
三文韬武略的君子书风
将军的书法初看似乎文化气息太浓,而有些缺乏生猛鲜活的个性,其实细看很有个体人格特点。万胜先生坚持文人书法的性情书写性和温婉内在性。他遍临诸帖,尤其在历代经典上用功最勤,早年精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文徵明诸家,中期全力体味张旭、怀素、王铎草书的境界,有时候达到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在书法上用心、用志、用情很深,可以说对书法艺术有一种他人所不及的发自内心的挚爱酷爱,书法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筋骨血肉。他能放弃其他业余爱好,整体闭门不出地读帖默帖,每有心得便发出豪放的笑声。这种文人的严谨深刻和军人的豪爽豁达是他的作品充满阳刚之气,在大气盘旋和大度洒落中获得拙雅沉雄、浑厚高古的美感,尤其是经常在笔断意周的跌宕映带中带出古隶北碑的“有意味”的线条,更让人眼前一亮。每当我看到一丝不苟的十几米长卷和丈二条幅,都感慨相较而言自己在学术之余所下书法功夫太少太少。

在我看来,万胜先生的书法是“文化书法”的一个典型。他坚持认为:书法贵在“诚”。心灵情感是书法第一生命,笔随墨走表达出生命的真实情趣,因此适性达情,率意诚心的下笔心灵状态决定了呈现在纸上之书,是一种凝重内敛和自由奔放的统一,将优雅的帖学风貌和碑的奇倔之风整合,故而能于隽逸宽绰中展示刚柔雅拙的多种态势。他尽情挥洒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蝇头小楷,檗窠大字,或小如书札便笺,大如册页长卷,形式结构多样多式——条幅、中堂、横幅、斗方、册页、联屏、楹联、扇面、尺牍、匾额、榜书,几乎都不在话下。而内容则尽可能出经入史,具有学术历史的厚重感。帖学为主的书写中又融北碑的气势和内敛,使其下笔果断爽利,厚重涩行。
在时下书坛遭遇西方美术冲击的迷惘,书家缺乏东方文化定力的状态下,万胜先生的书法不随波逐浪,而是在读万卷书中下功夫,沉潜于古典传承的精神生态世界里,去感悟书法与文化醇厚和谐的内在命脉。他在章法的参差错落、起伏迭宕中又有一种宽博大气,在遒劲的涩笔中把捉凝练优雅的神态,并在书法线条自由言情中获得精神超越的“书法载道”性。从他的作品凝重的形式和意态潇洒中,可以辨析出他生命存在形式的复杂性——他在个性化的书法语汇里,体现出生命不断求索不断拓展的踪迹。
当代中国书法缺少的正是申将军的这种书法整体性思考和长期性眼光。他认为,书法不是技术的叠加,而是主体生命参与的理解和体验的文化活动,这已然超越了作为门类艺术的狭隘思考,应该从西化的形式主义书法中超越出来,追求书法文化温润的人格内涵、恢宏的意义表达、美妙的诗意呈现和广博的人间关怀,以空灵、高迈、宏大、温馨构筑人类艺术精神生态。近些年来书法文化的蓬勃兴起,表明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不把传统变成文本,而要变成一种精神从每个人身上流过去,意味着书法创新是一种学术文化艺术创新,可以说,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

我与万胜先生的多次讨论,使我们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书法原创性和寻找国际审美共识是“文化书法”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的原创型书法家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家。当代中国书法最大的课题在于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把结构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这些语言从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书法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艺术的形式通约,融入本土文化内容,使之充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内容将更多变成意境,书法形式将更多变成语言,最终达成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善结合,变成国际性的、具有审美共识性的书法美。可以说,书法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
四诗文书法的全面延伸
申万胜将军不仅是一个书法家,更是一个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艺理论修养的作家,出版有《南美散记》等文学著作。他在文字的徜徉中感受文学之美、书法之美、生命之美。古老的中国书法伴随文字的生成和意义的交流而出现,又伴随着抒情达意和文化转型而向今天的人们显示其魅力。
万胜先生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书法中国”的独特语汇,保持自己在现代性中的那份清醒的中国性和中国身份意识。他在全球化视野中,注重书法艺术的传承和不断创新,反对传统与现代互相对抗的文化意识,强调书法文化的身份书写,使得书法能够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又具有二十一世纪全面创新的面貌。因此,他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于书法线条中,又将书法线条呈现于生命意识或者说是浓缩为生命意识,将书法艺术笔法本体研究与自己创作经验联系起来,从书法艺术构成最基础的元素“线条”做为突破口,获得自我书法艺术性的整体提升。

其实,很多书家都在为书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诸多问题所苦恼。书法家普遍感到全球性语境与本土文化紧张之时,中国书法到底怎样面对国际?如何既坚守书法文化的本土性又不僵化,以创新来契合普泛性的艺术阐释框架和国际欣赏趣味?在万胜先生看来,传统不必反,历千年而不消亡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本身已是经典!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向前发展的,人就生存于传统之中,就如我们生活在语言中一样。
无疑,申万胜先生是一位诗文书法全面发展的艺术家,一位坚持走近经典并守正创新的书法家。从他的书法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大写的人”的精神魅力和书法文化的美学魅力。
资料由北京松云堂画廊编辑整理。

上一篇:黄胄的书法如疾风骤雨,个性自由,无拘无束,洒脱沉着,遒劲有力
下一篇:我的第一次自驾游—带着爸妈去旅行,第五站:泉州开元寺、清源山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