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

漳州宿儒王作人和他的《云洞题刻录》

前面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我与云洞岩管理处诸君结为好友,共同探讨云洞岩风景区发展事宜。期间,拜访了一些文化人,所幸有的留下文字记录,前文《虞愚教授书法艺术一席谈追忆》即是。戊辰年,商议并自办《云洞》小报,前《云洞岩情意》即是报中一文,今择报中介绍漳州文史名宿王作人先生一文,原文原题。保留原汁原味,就算浮现一段历史记忆,呈现漳州文化发展长河中一曲佳话吧。
并以此纪念王作人先生百年!
勦心冒寒暑历五十春秋
--王作人辑成《云洞题刻录》
首次听人谈到王作人先生,是三年前与友人同游云洞岩时。友人手拿一册《云洞题刻录》,循书中指点,一处处观赏石刻,一位位了解在漳古贤。友人说:“王作人先生50年心血没白费,为云洞题刻传世行远办了件大好事。”
蔡烈题刻
去年夏日的一个夜晚,为云洞岩文献资料事宜,我有幸初次拜访了王作人先生。王作人先生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颇具中国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开言道:“云洞岩先贤题刻林立,是座风景山,文化山。”
王作人先生对云洞岩的感情与众殊异。早在孩提时代,王作人便每年随父亲到云洞岩参加漳州文人春秋祭祀朱文公的典礼,瞻仰历代题刻,聆听先贤故实,萌发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年纪渐长,王作人对云洞岩题刻的认识日益深刻,感情亦愈浓厚,特别牢记中山大学、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的嘱咐:以“搜罗云洞文献,乐山志垂久远”为己任,把山水之乐倾注于祖国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
云洞岩仙亭安在哉
搜罗云洞题刻困难重重,王作人是有体会的。要漫山遍野的寻找潜隐于烟霞、苔藓的题刻,也要仔细反复地观摩漫漶于天灾、人祸的字迹,还要把握辩识阳光向背作用下似此、若彼的字形变化,因此,许多题刻的记录要不断重复进行认、读、抄、校、改几个环节。
这虽枯燥乏味,但王作人入了迷。当时从漳州城到云洞岩,只靠步行,王作人似乎不知苦、不懂累,冒严寒酷暑,顶风吹日晒,坚持不懈。晚归时常连路都看不清了,王作人与友人便作歌自娱:“青者为草,白者为路。月晦无灯,一步一步。”天长日久,住在云洞岩的传允和尚被王作人感动了,遇到青苔覆盖,就挥动长长竹竿,帮助清除;遇上烈日或下雨,就撑起一把雨伞,挡日遮雨,因而,“传允师替年轻的王作人撑伞抄诗”,传为一时佳话。
丰熙题刻
昔日尚青春年少,今已年愈古稀的王作人先生,云洞岩近160处题刻大多数能背诵、讲述故实,可以说是云洞岩题刻的活字典。继整理好的资料被60年“6.9”大水冲掉后,王作人一如既往,坚持到云洞岩重新抄写校对,发现题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又四处向有关单位疾声呼吁保护文物古迹。终于,云洞岩现已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王作人在67岁时,三易其稿的《云洞题刻录》也印刷成册了。
王作人先生辑录的《云洞题刻录》一经印行,即受到有关学者名流的高度评价。它记录了云洞岩目前所能见到的全部题刻原文,介绍了毎处题刻所在位置、题刻者生平,对没署名或存疑者也做了考证。叶国庆教授在《序》中说它:“显露题刻之面目,点化云洞之历史衣冠,启乡邦文献之隐耀。”郑丽生先生《跋》中亦言:“云洞山石刻罕见记载,知之者寡。”读过它“向余所视为阙典者,则粲然大备矣。”王作人先生把它寄给题刻者籍贯县图书馆,也受到普遍欢迎和赞扬。可以说,它是现有最完备的云洞岩文献资料集。在编排体例上,以题刻时代先后为顺序,同时代者又依游览云洞岩路线为次第,故脉络清楚,一目了然,是游览云洞岩的好指南。
周瑛题刻
案几之上,赫然一册《云洞题刻录》,蓝皮、线装,魏宝贵先生题签,单士元先生题扉,精美雅致,古色古香。望着它,我想起《序》中“勦心冒寒暑,攀藤援崖,前后费50年之时光,录而存之,不徒劳乎”的问题,要得答案,就听听王作人先生自己在《云洞纪游》诗中的回答,“流风余韵足倘佯,剪烛今来福分长。性道文章千载史,分明多少古冠裳。”
《云洞题刻录》扉页
文图:齐荣龙
声明:
1、本号所有转载内容,均来自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中陈述、观点、判断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仅供参考。
2、欢迎一切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底线、没有版权瑕疵、内容原创的文字、书画、音视频作品为本号增辉;来稿需署网名、昵称或真实姓名,尊重作者意愿,本号严格保守秘密。
老齐视界
我们成为朋友
欢迎关注欢迎转发欢迎留言

上一篇:15个分赛区千余人参与!烟台市民书法大赛精彩不断
下一篇:《河南唐村武术资料再考略》(二)魏美智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